藏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較大的一個民族,其獨有的文化與民族風俗加上其地處邊遠的高原,無不為其蒙上一層神秘色彩。而其多樣而獨特的喪葬習俗,更成為我國所有民族中喪葬風俗最複雜且蘊含文化要素最多的民族。要真正了解藏族的喪葬風俗,除去全民信仰藏傳佛教這一宗教因素外,更要對藏族的歷史、地理、人文情懷等方面有一定的認識,並結合多方面原因進行分析探究。
一、天葬儀式與宗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
在全民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,天葬是藏族普通百姓的主要喪葬形式,也是藏族主要的喪葬風俗之一。人們認為,只有將死者的屍體讓天上的鷲鷹啄食殆盡,死者的靈魂方可順利超渡,從而升入天國。
人死後,首先要將死者身體捲起,雙臂抱腿,頭屈於膝部。其含義在於,人出生前以這種環抱的姿勢來到人世間,人死後,亦要以同樣的姿勢離開人間,體現了一種佛教篤信的生命因果循環觀念。禮儀社,停屍期間由喇嘛念經超渡,並擇日送葬。出殯時用一塊布或毯子將屍體包起,背在身上,送至天葬台。
到達天葬台後,將死者交予天葬師,天葬師點燃松香製成的“桑”煙引來禿鷲,然後讓死者背部朝天,進行有步驟的細緻解剖,甚至連骨頭也要全部敲成細碎與血肉拌在一起,摻上糍粑和酥油,以便鷹鷲一併吞食乾淨。直到天葬台上什麼都沒有留下。如果屍首仍有殘餘,則會被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,也就意味著死者沒有完全升入天國。
不得不說佛教對天葬這一習俗產生了很大影響。首先,天葬體現了佛教的中心思想——輪迴,人的出生到死亡,只有徹底擺脫了這一世的所有牽絆,才會有下一世的輪迴,而肉身,則是在這一世中最大的阻礙。而佛教中的“貴靈魂而賤肉身”的思想也與此不謀而合。其次,佛教中,“捨身”與“布施”都是信徒們信奉的準則,歷史上就有“屍毗王以身施鴿”以及“摩訶薩青捨身飼虎”的佛經故事等,而天葬無疑也可以被視為“以身飼鳥”的肉身奉獻,既然逝者已去,何不將肉身施與飛鳥。
再從自然環境來看,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區多處在高海拔且寒冷的高山地帶,其地多為凍土層,挖掘起來堅硬異常,對於像中原民族一樣普遍實行土葬的做法顯然在這裡行不通。然而,土葬在藏族地區卻仍作為一種個別的喪葬形式而存在著,以下內容會逐一提及。
二、火葬的形式及存在原因
火葬是除天葬外藏族地區另一種重要和普遍的葬俗之一。在藏族,只有僧人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或德高望重的人去世後,方可對其實行火葬。火葬的前期儀式與天葬有些相似。人剛去世時,即由家人請喇嘛為其占卜火葬的日子。在出殯之前,屍體在家中停放,並由本家人進行悼念守護。與此同時,本家人及其親屬也開始對屍體進行火葬前的處理。首先,用泡有藏紅花、檀香等藥物的溫水將死者全身擦洗一遍。而後將酥油塞入死者的口、鼻、耳朵、眼睛等縫隙處。然後,將死者姿勢擺成同天葬出殯前的胎兒狀。最後,將死者裝入一個方形的木棺裡面。出殯前,木棺會擺在本家點滿酥油燈的堂屋內,並由喇嘛日夜誦經。出殯時,將木棺連同屍體一起抬至火葬場進行火化。火葬場中央是一個由石塊壘成的塔形建築,柴火在台子中央擺成“井”字形狀,將木棺放置其上,喇嘛一邊誦經,一邊在木棺及柴禾上淋上酥油等燃料將其點燃。期間要將屍體不停翻動,以使其燃燒火化完全。待火化完畢,親屬方可收殮起死者的骨灰,裝在木盒或瓦罐之中。而高僧大德的骨灰,則多被收集在金質或銀質的容器之內,置入塔中供奉,這種更高級別的葬後待遇則被歸納為塔葬形式中的其中一種。
對於藏族火葬的形成原因,首先從自然地理原因來看,火葬盛行於青藏高原東部東南部的亞東林芝地區及白龍江流域等地,當地自然環境以山地森林為主,樹木資源豐富,這就為實行火葬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——木柴。同時,這些地區多高山險坡,適宜進行耕種的土地已十分稀有,也就使得其有限的土地資源不可能再為已去世的人提供安葬之用。於是在這些先天的自然環境之下,火葬的普遍受用便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。而隨著佛教向藏族地區的傳入,也使得火葬被注入了更深刻的含義。 《金剛經》中,佛祖告誡菩提說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享壽之時,以虛色身,且償因果,且修福田;舍報之後,無用軀殼,當作灰燼,還歸蒼天。”意義也同天葬一般,重靈魂而輕皮囊,認為肉身是虛假的色相,人來到這個世間時,上天給了一個軀體,死的時候要將軀體還給上天,方能求得此生的干乾淨淨,以順利地通向天國並輪迴轉世。
三、塔葬的分類與其各自含義
塔藏,又稱靈塔葬,可認為是高僧大德火葬儀式後的後續儀式,也是藏族喪葬風俗中最為高貴的一種喪葬形式。其方式是將死者法體或法體殘骸放入靈塔內,供後人膜拜、供奉。所以,在藏族,也只有極少數的達賴、班禪、活佛或得道的高僧死後,才可以實行塔葬。而安葬了這些法體的靈塔便成了活佛或高僧們的永久安息之地,也體現了他們的精神所在。於是,靈塔便成為眾信徒表達虔誠所膜拜的對象。
在藏族地區,塔葬主要有三種形式:一種是將高僧或活佛的屍體火化後,再將其火化的骨灰殘骸或埋入靈塔之內,或裝在金製或銀製的小塔內供奉起來。所以這種塔葬的形式也稱之為灰塔式,是藏族佛教中最早普遍實行的一種塔葬形式。直到釋迦摩尼圓寂時,才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塔藏,這就是捨利塔葬。相傳釋迦摩尼圓寂後,他的弟子們將其屍體進行火化,而火化後除了遺骨外,還出現了許多堅硬且晶瑩明亮的珠子,被稱為“真身舍利子”。於是,眾弟子將舍利子分放在八大靈塔中供奉。而存放舍利的捨利塔也被看作是佛祖所在的地方,並加以虔誠膜拜。最後一種塔葬的形式被稱為屍塔式,即將活佛或高僧的屍體完整地保存在靈塔之內,以供信徒、僧眾對其不腐真身進行膜拜。當一位活佛或者高僧圓寂後,為了達到防腐的目地,首先要對屍體進行脫水處理,第一步就是將其內臟全部取出,而為了保持屍體的完整性,不能在身上切口,只能經由口和肛門處取出,然後用樟腦水、水銀、藏紅花等反复沖洗,身體表面亦用藏紅花、鹽巴、檀香木水等反复擦洗。最後將各種藥物與香料填入體內,穿好袈裟,以打坐的姿勢置於靈塔之內。
根據活佛或高僧生前地位的高低,需分別置其於金、銀、銅、木、泥製的靈塔之中。也正因佛塔在佛教中的重要性,如今佛塔已成為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宗教建築形式。
四、水葬和土葬
水葬和土葬是藏族較少使用的兩種喪葬形式。藏族過去對地位十分低下的人如乞丐、瘋子、赤貧的窮人等以及早天夭折的嬰兒實行水葬。有的同樣有喇嘛進行擇日誦經的簡單儀式,有的則沒有儀式,直接將屍體肢解或整屍直接丟入江河湖水之中。事實上也是一種與佛教信仰有關的供佛超渡的喪葬儀式。這些人地位低下,不配在高山之上實行天葬。但將其屍身丟入江河餵魚,也同樣是對此生肉身的解脫,同時也還了因生前窮困潦倒而不能夠行善的心願。現在因普遍意識到水葬對水質污染的危害,故現在的藏族地區也已越來越少實行水葬了。
而在中原地區作為主流喪葬風俗的土葬,在藏族則是最不光彩的一種喪葬形式,只有換了傳染病的人,為了隔絕傳染源,而將其進行土埋,還有強盜、殺人犯、非正常死亡的人西藏古代的法律都規定要對其進行土葬,以求其不得輪迴,滅種絕根的意思。究其原因,中原地區的民族世代以土體為生存之根本,所以死後講求入土為安;而藏區人民則自古以來都以農牧、狩獵作為主要生存方式,農業從來不是他們賴以生活的主業,對土地也自然沒有神聖的依賴性。加之佛教信仰在藏族中的重要性,對肉身的重視態度也與中原民族截然不同。
五、結論
藏族喪葬風俗中天葬、火葬、塔葬、水葬和土葬這幾種不同的形式,是由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各自地域中的生存環境所決定的。但也有著明顯的共同性,那就是都受著佛教這種藏族全民性的宗教信仰所影響。無論哪種風俗形式,其目地都是要求肉身的完全解脫(土葬除外),而最終達到靈魂的超渡,生命的輪迴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